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引》(国能发煤炭〔2025〕75号,以下简称《指引》)。为做好《指引》的贯彻实施,记者专访了国家能源局煤炭司有关负责同志。
问:请问《指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煤炭矿区总体规划是推进煤矿项目建设、确定煤炭开发布局的指导性文件。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强矿区规划管理制度设计,修订发布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管理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2024年第29号令,以下简称“29号令”),进一步规范了煤炭规划开发管理,强化了能源安全保障和生态环保要求,有效促进了资源科学合理开发。29号令明确,由国家能源局负责制修订矿区规划标准规范,进一步细化相关具体条款规定。同时,考虑到当前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正持续深入推进,对“双碳”目标下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技术指引进一步强化矿区规划管理,提升煤炭调控管理的精准性、有效性。此外,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管理工作中也有一些创新实践经验需要固化完善,亟需发布相关技术指引更好指导规划编制单位高质量编制矿区总体规划。
问:《指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指引》对照29号令关于矿区规划编制的条款要求,细化拓展了框架内容和具体情形,突出规划指导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全文共分总则、矿区概况、开发必要性、矿区范围及井田划分、开发方案等十五章、四十九条,主要包括:
(一)关于强化规划指导性方面。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提出规划编制应程序严肃规范、数据真实准确、论证科学合理的总体要求。二是明确规划应全面梳理编制背景和依据,衔接国家综合能源规划及煤炭发展规划、区域能源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并作出说明。三是要求规划编制应立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论述矿区开发必要性,并对产品市场需求等进行分析。
(二)关于突出规划科学性方面。一是明确规划应深入论证矿区范围划定,将赋存范围最广的煤层露头线、煤层埋藏等深线、“三区三线”等作为确定的重要考量。二是突出井田划分的合理性,要坚持集约化规模化原则,以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地面建(构)筑物、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等作为划分依据,综合比选后确定最优方案。三是科学论证矿井开发方案及建设规模,要坚持技术经济合理原则,统筹考虑资源储量、技术条件、安全生产等因素,分析论证煤层最大生产能力,合理确定规划煤矿的建设规模。四是进一步细化产能储备可行性分析,明确规划要论证矿区内煤矿建设储备产能的可行性,并提出产能储备建议。
(三)关于规划编制规范性方面。一是明确国家、省级不同层级和总体规划、资源整合区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编制的适用条件。二是重点核实矿区内煤矿合规性情况,要求规划编制应梳理矿区开发历史及煤矿关闭退出情况,将生产和在建煤矿在各阶段的合规手续作为规划文本的附件。三是细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要求,强调规划要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结论及审查意见采纳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指引》对煤炭洗选加工方案、矿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外部建设条件、矿区总平面布置及辅助设施、安全生产、劳动定员和建设总投资等内容进行了细化完善,进一步落实了29号令的各项要求。
问:下一步如何抓好《指引》的落实?
答:《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国家能源局将加强组织协调和宣贯解读,推动《指引》落实落地,持续强化对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编制的窗口指导,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各省级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管理部门和有关工程咨询单位要充分认识《指引》发布的重要意义,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做深做实规划内容,严格履行编制程序,确保规划数据准确、论证科学、内容全面,进一步提高矿区总体规划编制质量和水平,有力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可靠支撑。
砥砺奋进!“十四五”时期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文章来源:新华社 日期:2025-09-19 浏览 39 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7日上午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砥砺奋进“十四五”,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国资央企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推动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开创性、历史性的重要成就。
经营质效保持稳中向好
数据显示,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68.8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底的91万亿元,年均增速达7.3%;“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利润总额,预计将比“十三五”期间分别增长超过40%、50%,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不断改善。
“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国有资产质量更优了、‘家底’更厚了。”张玉卓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十四五”时期,国资央企坚守实体经济根基,新质生产力培育逐渐积厚成势: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空前;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正成为中央企业的鲜明特征。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有了大幅提升;2024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
作为国民经济“顶梁柱”,中央企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提供了更好的支撑。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费超过10万亿元;承担了约80%的原油、70%的天然气、60%的电力供应;近年来央企平均每年的采购量超过15万亿元,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约200万户,间接辐射上下游企业近700万户。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神舟系列飞船叩问苍穹,“奋斗者”号极限深潜,深中通道踏浪海天,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擦亮“中国制造”名片……“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沃土结出累累硕果。
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以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会上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约6.5%,已连续三年超过1万亿元;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创新效能不断提高。国资央企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累计布局原创技术策源地97个;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与8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国企民企,共同开展研发攻关。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强化“激励赋能”,持续完善出资人支持政策,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施考核加分,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了股权、分红等激励;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真正放开手脚、心无旁骛搞创新。
如何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9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中试验证平台对外开放服务手册(2025年版)》,开放中试平台134个,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这是国资央企促进科研成果从“攻出来”向“用起来”转变的又一重要举措。
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建立采购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绿色通道”……“十四五”以来,国资央企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打通从科技攻关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卡点堵点。
深化改革展现新气象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
“十四五”时期,国资央企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接续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向制约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发起攻坚——
以市场化方式重组了6组10家企业,新组建、设立了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9家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扎实开展,加快清理退出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董事会建设加快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
全面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出台了26个具有针对性的行业考核实施方案,智能化穿透式监管不断强化,国资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升。
…………
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表示,下一步,国资央企将既抓进度更重质量,既抓总体也重视个体,确保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同时,认真谋划好、落实好新的改革举措,不断丰富改革内涵、加大改革力度、确保改革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