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力推重组整合 央企结构向“新”质效向“优”

发布时间:2025-09-19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6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成立……917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披露十四五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成绩单,稳中向好、结构向新、质效向优成为关键词。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下一步国资央企将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加快打造一批引领未来竞争的新兴支柱产业。同时,大力推动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不断提升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营效率。

家底更厚 打造新兴支柱产业

数据显示,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68.8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底的91万亿元,年均增速达7.3%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利润总额,预计将比十三五期间分别增长超过40%50%,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不断改善。

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国有资产质量更优了、家底更厚了。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说。

十四五以来,国资央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质生产力培育逐渐积厚成势。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空前,累计投资达到8.6万亿元;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正成为中央企业的鲜明特征。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介绍,2024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5个领域的收入均超过万亿元。目前中央企业创投基金总规模已接近千亿元,形成了产融结合的新模式。

中央企业如何进一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袁野给出明确回答:我们将以高质量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为契机,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央企所能,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不断提升工作质效,加快打造一批引领未来竞争的新兴支柱产业。

创新突破 成果转化全链条发力

嫦娥六号、梦想号、奋斗者号、深地一号等一批大国重器捷报频传,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持续擦亮中国制造名片……

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以更大的力度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累计建设了47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打造了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了23个创新联合体,形成了体系布局、协同攻坚、重点突破的强大合力。

创新生态也持续优化。一方面强化激励赋能,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了股权、分红等激励;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真正放开手脚、心无旁骛搞创新。

如何多出科技成果,并让科技实力真正转化为发展潜力?

国务院国资委917日发布《中央企业中试验证平台对外开放服务手册(2025年版)》,共对外开放中试验证平台134个、服务项目291项。这是国资央企促进科研成果从攻出来用起来转变的又一重要举措。

张玉卓表示,下一步国资央企将努力在更深层次融入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以更大力度承接各类创新主体成果,更好发挥链长企业和应用场景双牵引作用,在源头供给、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等全链条发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改革深化 大力推动重组整合

十四五时期,国资央企接续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向制约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发起攻坚——

进一步完善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制度,目前中央企业主业投资占比和从事主业的子企业数量占比均超过90%;约97%符合条件的子企业建立了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全面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2025年对中央企业考核的个性化指标占比达到76%以上……

重组整合是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以市场化方式重组了610家企业,新组建、设立了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9家中央企业。

资本市场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阵地。一批硬科技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长江电力、中航成飞等标志性重组项目顺利实施,投资者回报水平持续提高;截至目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过22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5万亿元。

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下一步,我们将着眼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以系统性思维、前瞻性谋划、创新性举措,大力推动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不断提升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营效率,放大国有经济的整体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透露。